考古報道
2022年1月22日大约 111 分鐘
考古報道
李鄭屋漢墓
關鍵詞:李鄭屋
新聞報道
- 〈李鄭屋村山坵發現古塚 塚内有陶器二十餘件 似是千五年前古物〉,《工商日報》,1955年8月10日,第5頁。
- 〈李鄭屋村發現古塚 港大教授認爲可能建於漢唐之間 推測塚內埋葬者係一鄉紳〉,《工商晚報》,1955年8月10日,第4頁。
- 〈李鄭屋村發現古墓 掘出陶器搬往港大 拱形墓穴室內寬敞高度逾八呎 昨初步掘得花瓶盆壺金塔等物〉,《大公報》,1955年8月10日,第1張;第4版。
- 〈李鄭屋村古墓 今晨續發掘 古物陳列港大供鑑閱〉,《工商晚報》,1955年8月11日,第4頁。
- 〈李鄭屋村古墓 今晨續發掘出銅鏡檀香爐等〉,《工商晚報》,1955年8月11日,第10頁。
- 〈發現銅器〉,《華僑日報》,1955年8月12日,第2張第1頁。(注:李鄭屋墓)
- 〈古墓發現「靈位」考古團希望能發現文字〉,《華僑日報》,1955年8月13日,第2張第1頁。(注:附新聞人物林仰山。)
- 〈研究考古隨街是 折扣成風金亦然〉,《工商晚報》,1955年8月14日,第3頁。
- 〈古墓是否保存助理輔政司說尚在考慮考古隊昨進行拓印花紋〉,《大公報》,1955年8月14日,第1張;第4版。
- 〈我國第一流考古學家 董作賓應邀抵港 參加研究李鄭屋村掘出古物〉,《華僑日報》,1955年8月15日,第2張第1頁。
- 〈港九居民聯合會 請港府保留古塚 不日呈請主管機關付之實行〉,《華僑日報》,1955年8月17日,第2張第1頁。
- 〈林仰山教授講述 李鄭屋村發掘古墓經過〉,《華僑日報》,1955年8月17日,第2張第1頁。
- 〈從發現古墓引起考古談談董作賓與六朝〉,《華僑日報》,1955年8月18日,第2張第4頁。
- 〈李鄭屋村古墓前 徙置大樓趕建中〉,《工商晚報》,1955年8月21日,第3頁。
- 〈李鄭屋村古物引起 古玩老千靜極思動 贗鼎製品僞可亂真〉,《工商晚報》,1955年8月23日,第4頁。
- 〈李鄭屋村古墓决定拆卸 明日起開放十天 任市民入洞參觀〉,《工商日報》,1955年9月8日,第5頁。
- 〈李鄭屋村古墓 明起開放十天〉,《工商晚報》,1955年9月8日,第4頁。
- 〈行人不解冬青恨 剩有斜陽照舊墳 李鄭屋村古墓將毀 開放十日任人參觀〉,《工商晚報》,1955年9月9日,第4頁。
- 〈黃福鑾講述對古墓研究〉,《華僑日報》,1955年9月14日,第2張第2頁。
- 〈欲鑒古知今非抱殘守缺 對李鄭屋村古墓 林仰山主張保存 剩有海隅留漢跡 此間可有大王風〉,《工商晚報》,1955年9月16日,第4頁。
- 〈李鄭屋村古墓 係屬漢遺物 力請政府建築小園保留古蹟〉,《華僑日報》,1955年9月17日,第2張第1頁。
- 〈古墓掘出古物 週未舉行預展〉,《工商日報》,1955年9月19日,第5頁。
- 〈古墓掘出古物定期公開展覽〉,《工商日報》,1955年9月22日,第5頁。
- 〈港九居聯會向當局請求 改善學車紙收費 李鄭屋村古墓有保存價值〉,《華僑日報》,1955年9月26日,第2張第2頁。
- 〈港府正式宣布古墓決定保存〉,《工商日報》,1955年10月01日,第6頁。
- 〈古墓為漢武帝時物〉,《工商日報》,1955年10月01日,第6頁。
- 〈港府正式宣布保存古墓設公園〉,《華僑日報》,1955年10月01日,第2張第1頁。
-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一)〉,《華僑日報》,1955年10月8日,第3張第2頁。
-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二)〉(注:1955年10月8日,《華僑日報》刊登第一篇考據,次日即刊登考據(三),1955年10月10日刊登考據(四)。連續3天的報導中未見考據(二))。
-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三)〉,《華僑日報》,1955年10月9日,第3張第2頁。
- 〈李鄭屋村古墓 吳桴提供考據(四)〉,《華僑日報》,1955年10月10日,第4張第2頁。
- 〈市政局設立小組會 管空氣調節設備 今日會議民選議員質詢八項〉,《華僑日報》,1955年11月29日,第2張第1頁。(注:市政議員胡百全在會上問保留李鄭屋墓事。)
- 〈李鄭屋區決保留古墓 政府撥地建徙置大廈 新興建地點徙置處長今日將發表〉,《華僑日報》,1955年11月29日,第2張第2頁。
- 〈市局新主席何禮文 首次主持會議 新徙長華璐同亦出席〉,《華僑日報》,1955年11月30日,第2張第1頁。
- 〈香港革新會大會通過年報 明年發展為政黨 貝納祺李有璇等獲連任委員〉,《華僑日報》,1955年12月3日,第2張第2頁。(注:報導提及連伯在會上表示反對保留李鄭屋古墓。)
- 〈開闢花園工程開始 千年古墓將換新裝 墓頂之上加上鋼筋混凝土 完成後再鋪上坭土及草皮〉,《工商日報》,1955年12月4日,第5頁。
- 〈保留古墓 闢設公園 初期工程完成〉,《工商晚報》,1955年12月4日,第5頁。
- 〈口口古墓首期工程完成 口放之期尚遙遠〉,《華僑日報》,1956年1月13日,第2張第1頁。
- 〈古墓公園 下月完成 墓後徙置大樓矗立〉,《工商晚報》,1956年4月24日,第4頁。(注:MMIS顯示第8頁。)
- 〈李鄭屋村建大廈 孤零兀立是古墓〉,《大公報》,1956年6月4日,第2張,第5版。
- 〈七月份市政局 各小組工作報告 李鄭屋村建小型古墓博物院 成人門券收二角小童收一角〉,《華僑日報》,1956年6月8日,第4張第2頁。
- 〈古墓年底開放 售票供人參觀每位二毫〉,《大公報》,1956年8月8日,第1張,第4頁。
- 〈古墓公園 明春開放〉,《工商日報》,1956年10月27日,第6頁。
- 〈李鄭屋村古墓 公園與陳列室 明春即可完工〉,《華僑日報》,1956年10月27日,第4張第3頁。
- 〈古墓原址建公園 憲報昨招商承投〉,《大公報》,1956年10月27日,第2張,第5版。
- 〈古墓公園 明春開放〉,《工商晚報》,1956年10月30日,第4頁。(注:MMIS顯示第8頁。)
- 〈李鄭屋村古墓 月底開放 舉行隆重儀式 門券酌收二角〉,《華僑日報》,1957年6月2日,第2張第2頁。
- 〈李鄭屋邨古墓將改作博物館〉,《華僑日報》,1976年6月14日,第3張第1頁。
- 〈李鄭屋漢墓展 介紹出土文物 八月廿日至九月底舉行〉,《大公報》,1983年8月11日,第4張第3頁。
- 〈李鄭物漢墓展覽博物館下周舉行〉,《大公報》,1983年8月11日,第2張第6版。
- 〈李鄭屋漢墓展覽今起博物館舉行〉,《大公報》,1983年8月20日,第2張第6版。
- 〈歷史博物館李鄭屋分館名稱更改〉(香港:政府新聞處,1998年6月22日)。
報刊文章
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考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一)〉,《華僑日報》,1955年9月22日,第4張第1頁。
- 一、唐以前九龍可能未有中原人留居
- 二、唐以前我國對外交易及廣東開闢與九龍無關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二)〉,《華僑日報》,1955年9月23日,第3張第2頁。
- 三、我對該塚年代的假定
- 四、我對塚主身份的假定
- 五、南宋楊淑妃(楊太后)的衣冠塚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三)〉,《華僑日報》,1955年9月24日,第3張第2頁。
- 六、從宋室南遷及滅亡再作證明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四)〉,《華僑日報》,1955年9月25日,第3張第2頁。
- 七、太后衣冠塚建立的年代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五)〉,《華僑日報》,1955年9月26日,第3張第2頁。(注:館藏詳細資料第10頁。)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六)〉,《華僑日報》,1955年9月27日,第3張第2頁。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七)〉,《華僑日報》,1955年9月28日,第3張第2頁。
- 八、我對有關問題的意見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八)〉,《華僑日報》,1955年9月29日,第3張第2頁。
- 黃福鑾:〈李鄭屋村古墓擬即南宋太后衣冠塚攷(九)〉,《華僑日報》,1955年9月30日,第3張第2頁。
談古墓物展
- 盧幹之:〈談古墓物展〉,《華僑日報》,1955年9月26日,第3張第2頁。(注:館藏詳細資料第10頁。)
李鄭村古墓考
- 崔龍文:〈李鄭村古墓攷〉,《工商日報》,1955年10月3日,第5頁。
- 崔龍文:〈李鄭村古墓攷(一)〉,《華僑日報》,1955年10月3日,第3張第2頁。
- 崔龍文:〈李鄭村古墓攷(二)〉,《華僑日報》,1955年10月4日,第3張第2頁。
從半島的開發説到古墓應為宋代產物
- 藍青蔚:〈從半島的開發説到 古墓應爲宋代產物(一)〉,《華僑日報》,1955年10月10日,第4張第1頁。
- 藍青蔚:〈從半島的開發説到 古墓應爲宋代產物(二)〉,《華僑日報》,1955年10月11日,第3張第2頁。
李鄭屋村古墓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一)〉,《華僑日報》,1956年5月29日,第3張第1頁。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二)〉,《華僑日報》,1956年5月30日,第3張第1頁。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三)〉,《華僑日報》,1956年5月31日,第3張第1頁。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四)〉,《華僑日報》,1956年6月1日,第3張第4頁。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五)〉,《華僑日報》,1956年6月2日,第3張第1頁。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六)〉
- 衞聚賢:〈李鄭屋村古墓(七)〉,《華僑日報》,1956年6月4日,第3張第3頁。
東涌古城
關鍵詞:古城
- 〈東涌有古城 建於嘉道間〉,《華僑日報》,1962年5月31日,第3張第2頁。
- 東涌古城,高達逾丈,城牆雜草遍生,但富有歷史價值。
- 東涌古城上置古炮六門,均爲淸代嘉慶及道光期間所造,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 〈美考古家抵港 擬入湘探險〉,《華字日報》,1935年4月9日,第2張第4版。
- 〈古廟龍舟脊運美 作考古家研究資料〉,《華字日報》,1937年4月26日,第3張第2版。
- 〈我國古代藝術建築 明朝廟頂由港運美 美考古家認為有藝術價值 出巨資購返美國陳列〉,《工商晚報》,1937年4月25日,第4版。
- 〈玉樹古玩店 明代廟頂 拆卸運美〉,《天光報》,1937年4月26日,第3版。
- 〈鐸臣女博士講考古學〉,《華僑日報》,1949年1月5日,第2張第2頁。
- 〈啟德考古兩函辯正〉,《華僑日報》,1950年10月12日,第2張第1頁。
- 〈考古家談土改陳大年表示堅決支援〉,《大公報》,1952年8月19日,第1張第2版。
- 〈光夏學院學生作考古研究〉,《華僑日報》,1952年12月9日,第3張第4頁。
- 〈我國考古學家衛聚賢將赴美〉,《華僑日報》,1955年1月23日,第3張第4頁。
- 〈遍遊雲崗石窟周口店 英考古學家抵香港 說各地博物院内容生動又豐富 人民政府保存古蹟措施做得好〉,《大公報》,1955年7月2日,第1張第4版。
- 〈印考古學家由大陸來港〉,《華僑日報》,1955年12月27日,第3張第1頁。
- 〈印考古學家留大陸四月 病了兩月〉,《華僑日報》,1955年12月28日,第3張第1頁。(注:MMIS導航至第13頁,實為第9頁。
- 〈考古發現青銅剃刀〉,《華僑日報》,1956年12月31日,第1張第3頁。(MMIS誤將原文「青銅」顯示為「青鋼」。)
- 〈日考古學家赴大陸考察〉,《華僑日報》,1957年4月18日,第2張第2頁。
- 〈日考古學家代表團 昨天過港轉穗赴京 找尋古代中日文化聯繫〉,《大公報》,1957年4月18日,第1張;第4版。
- 〈史家考古曾到此〉,《大公報》,1957年5月19日,第1張第4版。
- 〈日本考古代表團定今晨離穗到港 讚中國考古工作比昔年好〉,《大公報》,1957年6月1日,第1張第2版。
- 〈日考古團暢遊我國 團長推崇博物館陳列古物方式 最有趣的發現銅器時代器皿多〉,《大公報》,1957年6月2日,第2張第5版。
- 〈日考古學家由大陸來港〉,《華僑日報》,1957年6月2日,第2張第2頁。
- 〈坪洲健康院昨揭幕 港督主持啟鑰儀式 盛讚青處商會及鄉事會熱心公益 並參觀港大考古隊發掘土質情形〉,《工商日報》,1958年8月29日,第5頁。
- 〈保存佛堂門宋刻 官方擬將該處闢設名勝區〉,《華僑日報》,1959年1月19日,第2張第3頁。
- 〈海上風寒 考古心熱 勘察宋刻 發現新嘢〉,《大公報》,1959年2月1日,第1張;第4版。
- 〈綠寶村山上築路工地 掘出陶質駿馬 又引起考古家的興趣〉,《華僑日報》,1959年4月4日,第2張第1頁。
- 〈大澳墟一古蹟 關帝古廟興建有四百餘年歷史 神像神馬塑像堪作考古家考據 地方信善醵資三萬元重修今年底可開光〉,《華僑日報》,1959年8月4日,第2張第2頁。
- 〈聯合書院史地系考古 九龍城兩尊銅大砲 一八〇二年造重四千斤〉,《華僑日報》,1959年12月7日,第1張第4頁。
- 〈香港大學地理學地質學及考古學學會發表會刊 指出拆船業投機風氣已過 前途發展亦面臨困難〉,《華僑日報》,1961年4月2日,第5張第1頁。
- 〈考古學家蕭雲庵發現古驛道關卡遺址 地點在九龍慈雲山下慈雲村 証明乃屬宋代時之交通孔道〉,《工商日報》,1961年5月8日,第5頁。
- 〈德總領事參觀東方藝專學校〉,《華僑日報》,1961年8月29日,第4張第2頁。
- 〈因被指處理試題失當 衛聚賢控聯合書院誹謗 向合議庭上訴被判駁回 法官指出提控誹謗必須有確証〉,《工商日報》,1962年2月2日,第6頁。
- 〈衛聚賢控聯合書院委會誹謗 敗訴之後上訴仍被合議庭駁回〉,《華僑日報》,1962年2月2日,第2張第2頁。
- 〈控聯合書院校委會 衛聚賢上訴被駁回〉,《大公報》,1962年2月2日,第1張;第3版。
- 〈港澳同時發現古錢各考古家爭相硏究在澳發現者三十六欵〉,《工商晚報》,1962年3月29日,第4頁。
- 〈東方藝術館開幕古今書畫及考古文物展出〉,《華僑日報》,1962年11月12日,第5張第2頁。
- 〈考古專家專題演講〉,《工商日報》,1962年11月18日,第3頁。
- 〈石鼓洲考古趣記港大教授羅香林談觀感兼講「鑽石山」、「太平山」、「石塘咀」掌故〉,《大公報》,1962年12月10日,第1張第4版。
- 〈英法考古專家鑑評顏玉瑩珍藏古董 米蘭氏研究四日夜飛星返英〉,《華僑日報》,1963年2月22日,第4張第3頁。
- 〈美考古家山度門博士參觀廈村友恭校〉,《華僑日報》,1963年3月29日,第4張第1頁。
- 〈歷史教師會議結束歷史模型製作展覽則延期至八月三日止與會教師餘興未闌續作考古旅行〉,《華僑日報》,1963年7月28日,第4張第2頁。
- 〈二千年前洋古董 售價僅入百餘元 考古家對洋古物不感興趣〉,《工商日報》,1964年8月31日,第5頁。
- 〈著名考古鑑藏家 羅原覺病逝 定於明天下午大殮出殯 生前將所藏隋墓碑志送穗保管〉,《大公報》,1965年1月20日,第1張第4版。
- 〈戴維斯教授定期演講香港考古學〉,《華僑日報》,1965年2月7日,第4張第2頁。
- 〈新石器時代 本港已有高度文化 港大考古隊領袖發表〉,《工商晚報》,1965年2月16日,第3頁。
- 〈中國歷代藝術精品 今起在大會堂展出〉,《工商晚報》,1965年2月16日,第3頁。
- 〈港大地質考古學會發現花崗石粒鑛床由戴維斯教授任隊長〉,《工商晚報》,1965年3月18日,第3頁。
- 〈中國考古家蕭雲庵 昨歡送威廉氏返英〉,《華僑日報》,1965年6月11日,第4張第3頁。
- 〈離島考古發現似屬商代石戈 同時出土陶片公開展覽〉,《工商日報》,1968年6月22日,第6頁。
- 〈香港博物館 香港考古展覽今起開放參觀〉,《華僑日報》,1971年6月25日,第4張第2頁。
- 〈中國學人衛聚賢 賣藏書無法療飢〉,《華僑日報》,1971年12月22日,第3張第4頁。
- 〈衛聚賢教授遭遇乃一個社會問題 中文大學聯合新亞學生分別商討如何援助辦法 中英文校聯會亦表同情〉,《華僑日報》,1971年12月24日,第5張第4頁。
- 〈衛聚賢教授希望協助出版兩專書〉,《華僑日報》,1972年1月4日,第3張第4頁。
- 〈空中攝影發展的大貢獻考古家陸續發現古代廢墟〉,《工商日報》,1973年4月11日,第4頁。
- 〈新中國的考古和美術 中大文物館長將演講〉,《大公報》,1973年4月26日,第2張第5版。
- 〈中大文物館長談旅行觀感 內地考古工作有成就 美術創作題材多新穎 北京大學考古系設備有如極完善博物館〉,《大公報》,1973年4月29日,第1張第4版。
- 〈彩色歷史考古文物紀錄片 「古屍揭秘」明獻映 為中國古代醫藥等研究提供豐富資料〉,《大公報》,1973年12月20日,第1張第4版。
- 〈考古學會會員發掘古代沉船欲斷定沉船年代目前尚言之過早〉,《華僑日報》,1974年5月28日,第3張第3頁。
- 〈自卅年代南丫發現新石器時期遺物開始 香港考古活動四十年 其中包括李鄭屋邨古墓研究 鯉魚門摩崖石刻拓碑 闢宋王台公園 深灣古代遺址發掘等〉,《大公報》,1974年6月2日,第2張;第5版。
- 〈深灣古代遺址 考古會正發掘 從七一年起分三期進行〉,《大公報》,1974年6月2日,第2張;第5版。
- 〈陳君葆談考古趣事〉,《大公報》,1974年6月2日,第2張;第5版。
- 〈博物館發言人昨宣稱 古沉船發掘已暫停 專家推斷為「大眼雞」 建造於六十多年前〉,《大公報》,1974年6月2日,第2張;第5版。
- 〈知名畫家鄧耀民 籌設中國考古工藝公司〉,《華僑日報》,1974年7月24日,第6張第4頁。
- 〈日考古學者訪華團昨自穗抵港隨返國 日知事會訪華團今赴廣州〉,《大公報》,1974年8月20日,第1張第3版。
- 〈一想增值 二為考古 市局購中國陶瓷器 昨以一萬二千七百鎊購得五件〉,《大公報》,1974年11月2日,第1張第4版。
- 〈香港歷史考古講座 學校教師聽講者眾 並曾舉行五項實地考察〉,《華僑日報》,1975年2月5日,第6張第3頁。
- 〈元朗「古墓」之謎 理民府官員明日往調查〉,《工商日報》,1975年8月29日,第8頁。
- 〈考古人員港府官員 昨往元朗觀察「古墓」 初步認為非古墓而是瓦窰或磚窰〉,《大公報》,1975年8月30日,第2張第5版。
- 〈元朗「古墓」地 港府要收回 據說是為了考古家查勘〉,《大公報》,1975年9月4日,第1張第4版。
- 〈經驗豐富考古學家出任為博物館館長〉,《華僑日報》,1976年3月31日,第3張第1頁。
- 〈在港復刊三十周年本報編印紀念文集國內外學者撰專文目前已收到四十篇約五十萬字包括古典文學歷史考古新文藝理論自然科學小說作品等並附甲骨文字碑版等插圖數十幅刻正排校中將公開發行〉,《大公報》,1978年3月15日,第1張第1版。
- 〈中大新設兩個研究中心 分別研究中國考古藝術及比較文學〉,《大公報》,1978年4月8日,第1張第4版。
- 鍾明:〈難得而有意義的聚會——記唐蘭馮先銘與中大學者茶敍〉,《大公報》,1978年4月21日,第1張;第4版。
- 金東方:〈王冶秋、唐蘭、馮先銘接見香港文化界暢談中國文物〉,《華僑日報》,1978年4月29日,第8張第3頁。
- 〈中國專家談「無字史書」——記麥英豪昨在一個講座中的講話〉,《大公報》,1978年5月24日,第1張;第4版。
- 楊建芳:〈中國史前考古的新進展〉,《大公報》,1978年5月25日,第1張第3版。
- 〈政府首次拒絕考古發掘工作 不准開採大浪灣土地 考古學家表示不合理〉,《華僑日報》,1978年9月22日,第4張第3頁。
- 〈石角咀考古遺址進行最後發掘中〉,《工商晚報》,1978年11月13日,第2頁。
- 〈考古人員佛頭洲有發現 宋代稅關石碑今變踏脚石〉,《華僑日報》,1979年2月24日,第6張第1頁。
- 〈地下鐵路興建有助香港考古 若干樣本經分析顯示萬年衍變〉,《大公報》,1979年12月21日,第2張;第8版。
- 〈一萬年前的香港 大部地域為旱地 海岸線變化甚大 建地下鐵路獲考古資料〉,《工商日報》,1979年12月21日,第7頁。
- 〈香港考古學會在深灣村一帶發現歷史遺物〉,《華僑日報》,1980年1月9日,第3張第2頁。
- 〈漢唐古物蕩然無存 考古學家秦維廉 呼籲港府應盡力保護文物〉,《工商日報》,1980年4月12日,第7頁。
- 〈中國大陸教育制度 若干問題仍待解決 中大教師私人考古訪問團團長意見〉,《華僑日報》,1980年5月18日,第3張第2頁。
- 〈古物諮詢委會年報建議 設立考古事務制度 管理保護考古資源〉,《工商晚報》,1980年5月28日,第2頁。
- 〈考古學會證實公元四千年前香港已有人跡〉,《華僑日報》,1980年10月1日,第3張第3頁。
- 〈中國出土文物 拍成立體彩照 可供大學等作研究資料〉,《大公報》,1980年10月11日,第2張;第8版。
- 〈東龍堡古跡修葺 局部已回復舊觀 考古學家兩年來展開全面工作〉,《大公報》,1980年12月28日,第2張第8版。
- 〈東龍堡壘八門大炮 三百年前鎮壓海盜 考古義工努力修葺漸復舊輪廓 農曆年前開放供市民憑吊古跡〉,《華僑日報》,1981年11月14日,第6張第3頁。
- 〈考古學會憂慮受城市發展威脅 呼籲港府立例保護文物遺址〉,《華僑日報》,1981年12月9日,第2張第2頁。
- 〈陝西出土文物展覽 明年將在本港舉行 考察團團長惠世恭離港前透露〉,《大公報》,1982年5月10日,第2張;第5版。
- 〈保存古跡歷史文物〉,《華僑日報》,1982年7月2日,第2張第1頁。
- 〈保存歷史文物古跡 目前共有四十二處考古遺址受到法律保障不得損毀佔用〉,《華僑日報》,1982年7月2日,第2張第1頁。
- 〈大亞洲龍鼓洲列為考古遺址〉,《工商日報》,1983年6月4日,第7頁。
- 〈馮平山博物館辦暑期藝術班 首設文物考古常識課程〉,《大公報》,1983年6月26日,第2張第5版。
- 呂濟民:〈湖北出土文物展覽(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言摘要)〉,《華僑日報》,1984年12月2日,第3張;第2版。
- 〈廣東先秦考古學術研討 省港專家昨在中大交流 廣東出土先秦文物展續在中文大學舉行〉,《大公報》,1984年9月25日,第2張;第6版。
- 〈考古資源調查 發現廿個遺跡 保護歷史文化漸受重視〉,《華僑日報》,1984年6月29日,第2張第2頁。
- 〈考古學會人員赴澳挖掘遺址 遺址屬公元前四千年〉,《大公報》,1985年1月8日,第2張;第5版。
- 〈文物商品展 定月中舉行 由博雅及集古齋等合辦〉,《大公報》,1985年1月9日,第2張;第6版。
- 馬國權:〈報紙課程「中國藝術」之十九璽印藝術與篆刻藝術(下)〉,《華僑日報》,1985年1月11日,第6張第2頁。
- 〈鄂出土文物講座 專家講南蠻不蠻 明在中國文物展覽館舉行〉,《大公報》,1985年2月8日,第2張;第7版。
- 楊建芳:〈報紙課程「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之十七 通過考古調查發現中國古代宮殿建築〉,《華僑日報》,1985年5月10日,第7張第2頁。
- 〈考古家熊傳新侯良主講漢墓的發現與女屍出土的大量絲綢衣服極其珍貴李翰祥參觀後稱戲中漢服全錯〉,《大公報》,1985年7月7日,第2張;第5版。
- 〈從最近五十餘年考古發現證實香港并非荒蕪小島五千年前已有人居出土考古文物香港博物館所藏最豐〉,《華僑日報》,1985年8月7日,第3張第1頁。
- 〈漢魏名碑墨跡珍品六百件在中華展出碑帖鑑定家秦公將辦專題講座〉,《大公報》,1985年10月19日,第2張;第6版。
- 〈發掘工作進行三年以考古家發現二千年貨幣〉,《華僑日報》,1985年11月5日,第1張第3頁。
- 〈考古學會代表訪兩局 促港府撤銷限制措施〉,《大公報》,1986年1月11日,第2張;第6版。
- 〈大馬科學部長强調加强馬中文化交流並希望兩國在考古等攜手合作〉,《大公報》,1986年1月18日,第1張;第3版。
- 〈廖萬石堂重修完成保存新界歷史文化港督夫人節目希望青年參觀了解傳統廖正亮籲請當局資助籌建上水文物館〉,《華僑日報》,1986年3月2日,第4張第1頁。
- 〈區議員及社團代表 三百人參觀兵馬俑 傅小清並介紹我國的考古工作〉,《大公報》,1986年5月18日,第2張;第5版。
- 〈考古學家盧金球介紹香港史前史〉,《華僑日報》,1986年8月29日,第7張第4頁。
- 〈中國文明起源分佈多地區黃河流域地帶已受到否定美哈佛大學考古學教授張光直表示〉,《華僑日報》,1986年9月18日,第8張第2頁。
- 〈中國十一名知名學者參加英國世界考古大會吳汝康等發表論文引起考古界相當重視和歡迎〉,《大公報》,1986年9月19日,第1張;第3版。
- 〈遼西五千年遺址引發探討中華文化起源何地考古界提出新見解一說分四大區另說難以勝數〉,《大公報》,1986年9月23日,第1張;第2版。
- 〈中大研究所明日 專題講雲南考古〉,《華僑日報》,1986年9月28日,第3張第3頁。
- 〈走私逾百五萬元古董來港 三内地船員各囚三月 私貨包括一些新石器時代古瓷〉,《大公報》,1986年10月31日,第2張;第7版。
- 〈博物館考古研習班 助理館長今日主持〉,《華僑日報》,1986年11月1日,第8張第2頁。
- 〈駙馬鎏金銀冠〉,《大公報》,1987年9月30日,第4張;第15版。
- 〈考古〉,《大公報》,1988年2月6日,第2張;第7版。
- 〈新界原有鄉村被遺多因貪窮 青衣島黎族要挖祖墳 請考古家鑑骨骸年代 可惜官方認為難證居住地方村民苦傷腦筋〉,《華僑日報》,1988年4月24日,第2張第4頁。
- 〈歷年考古發掘共達八萬件 區會建議在寶蓮寺 展覽離島出土文物 設文物館須改圖則寺方待董事會考慮〉,《華僑日報》,1989年10月11日,頁6。
- 〈廣東考古專家暢談古代建築〉,《華僑日報》,1990年3月17日,頁13。
- 〈水警截查内地漁船 撿獲大批出土文物 共八百多件 船員夫婦被扣查〉,《大公報》,1991年1月27日,第8版。
- 〈文物可送國外化驗港澳台有單列條款〉,《大公報》,1991年2月22日,第4版。
- 〈規劃署訂鹿頸禾杭發展審批圖 保護環境保留耕地 逾四百頃為新界東北未受破壞風景區 具科學或考古價值地點鳥林等亦保護 可供私人發展康樂須與四周環境配合〉,《華僑日報》,1991年5月14日,頁10。
- 〈區局十一月起辦展覽向師生介紹考古知識〉,《大公報》,1991年7月10日,第13版。
- 〈對出土文物作精確測量觀察考古採用現代科技繼定秦代工藝水平秦代有優先數系概念比西方早二千年〉,《大公報》,1991年11月19日,第4版。
- 〈南越墓珍貴玉器 昨起首次在港展出 漢首套絲縷玉衣屬考古新資料〉,《大公報》,1991年12月6日,第9版。
- 〈共一千五百七十四件 港客走私珍貴文物 被文錦渡關員查獲 包括新石器時期及商周陶器青銅器等〉,《大公報》,1991年11月24日,第7版。
- 〈扒頭鼓掘出新石器時代民居遺址料可推翻香港原住者為船民論斷〉,《明報》,1994年12月23日,第A2版。
- 〈南丫五千年前有人居——出土文物與湖北大溪文化有密切聯繫〉,《大公報》,1996年4月24日,第A10版。